7月18日清晨,“十城十课实地走,青年青春倾情颂”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学骨干理论宣讲团离开池州,驱车北驶,来到宣讲第五站——铜陵大通古镇。
被称为古镇的地方,总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有苍劲有力的“大通古镇”四字的牌坊,巍然伫立于长江之畔、聆听着涛涛江水。这座千年古镇在无数次战火中走来,带着历史的沧桑、伴着永不停息的江水无声地叙述着历史的故事。在这趟旅程中,团学骨干理论宣讲团将回顾大通的历史,去追寻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的真金。
滚滚长江之畔,一座回廊安坐其上,名为“望江亭”。夏季暑热,亭下坐满了吹着习习江风纳凉的人。亭边摆满了板车、扁担,上面摆满了新鲜蔬菜。经询问,亭中纳凉的都是过江卖菜的农民,他们正在等待午后的蔬菜集市。团学骨干理论宣讲团把在大通古镇的宣讲地定在了江风习习的望江亭下。一听到有人来“讲故事”,纳凉的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们便围了过来。
宣讲团首先回顾了大通的悠久历史。昔年,三闾大夫行吟泽畔,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悠悠长叹。宣讲团用生动的故事带领听众们走入这位爱国诗人的心中。屈原第三次流放地陵阳,位于大通附近。当他去往陵阳时,经大通中转。这位爱国诗人的诗篇仿佛依旧回荡在大通的江水声中,诉说着满腔赤子之心。听众们也为这位爱国诗人叹息扼腕,介绍起每年端午大通人的龙舟竞渡。
大通鹊江龙舟竞渡传承至今,大通的爱国故事怎么道也道不尽。有位爷爷告诉宣讲团,他父亲说明清时期的大通很是繁华。随后,宣讲团开始从清末说起大通的故事。两次鸦片战争后,大通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民族手工业却开始在大通繁荣。凭借优良的地理位置,大通人创办的中国民族工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为大通博得了“小上海”之称。1900年,唐才常、秦力山领导的大通自立军起义,在这长江之畔打响了辛亥革命的一枪。解放战争时期,无数英雄故事在这里诞生。宣讲团介绍了在1949年4月,刘四姐、赵傍根在大通羊山矶创造的革命传奇故事——《渡江侦察记》。听众们的心情随着故事情节沉浮,用热烈的掌声为英雄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大通千年历史沉浮,有繁荣,也有落没。一位奶奶指着遗留的断壁残垣说起了一段历史故事——1938年,国民党军实施“焦土抗战”和日军飞机的连续轰炸,把大通三街十三巷化为灰烬,这个曾经名噪国内外的千年江心古镇随之一落千丈,日趋衰落。但改革开放后,大通镇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当宣讲团谈到“改革开放”,亭下纳凉的农民们的脸上瞬间绽开笑容。大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加上党和政府支持,这座千年古镇重新繁荣起来。近些年长江的汽车轮渡更是给予了农民们极大的便利,他们挑着自家蔬菜,乘坐免费轮渡来到大通老街的蔬菜集市。“从前啊,俺们都要坐小船过江,现在有轮渡,方便多啦。”奶奶面带着笑容对宣讲团说着生活的蒸蒸日上、日子的红红火火。
告别了望江亭,宣讲团开始用双脚丈量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宣讲团参观了侵华日军俱乐部,看到了日军的累累罪证。随后,团队来到老街上,咸鱼味、辣椒酱味……各种生活的味道扑面而来。鳞次栉比的商铺前人头攒动,诉说着千年古镇今日的繁荣。这里许多百年老店,店主坚守在这里大半辈子,传承着中华传统技艺。
踏着长条石板,宣讲团来到老钟楼下。据说这里曾有西班牙人修建的教堂,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轰炸下,只剩下断壁残垣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这附近战火留下斑驳的痕迹,一群孩子拿着书本从旁边跑过。千年古镇一直在孕育着新的希望,它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它也将历史的接力棒递到了新一代手中。古镇街头的老树萌发了新芽,在夏季郁郁葱葱,成为一把大伞,为行人提供阴凉。新一代的青年便是“树人”,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担,共诉着一个理想——振兴中华!
夕阳西下,江面在金色的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江边酒旗飘飘,卖完菜的农民们踏上归途。宣讲团成员挥手向这座千年古镇告别。在这座千年古镇,每一砖每一瓦都在向人们诉说当年的故事。古城中斑驳的石板,爱国诗人屈原是否曾在其上徘徊踱步?红军的草鞋是否在其上踏过?团学骨干理论宣讲团在这座古城追寻了每一处红色的足迹,也看到了每一处从古老砖瓦中孕育出的新的生机。相信这座在历史中走来的古城会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相信从历史风雨中走来的古老的中国会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文:柯楠/图:柯楠 徐丹/审核:崔凤梅)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