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季播类传统文化节目——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第三季,在北京开始录制。
作为该节目2016年(第三季)第一期的选手,在节目录制的间隙,笔者采访了该节目的导师之一、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教授。
毛佩琦的父亲,是解放前的大学生,从事过文化工作,又做过中学教师,知识渊博,学养丰厚。所以,幼承庭训,从小受父亲的熏陶,潜移默化,毛佩琪爱好广泛,文科理科均擅长,美术音乐两翼齐飞,都很精通,在学习文化课的间隙,他组织成立了学校的美术社,聚拢一群美术爱好者业余时间涂鸦,毛佩琪的国画、油画均得心应手。
1962年,毛佩琦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后,他一边学习历史专业,一边勤勉画画,沉醉于丹青的世界。毛佩琦对音乐也同样的爱好与精通。痴迷于美术的同时,他同时在学习着音乐,在大学里就发表过音乐作品。
1966年,毛佩琦大四那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毕业论文还未来得及写,就开始停课闹革命,没地方去工作,只好呆在学校等待分配。1968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山东某地的解放军装甲兵某部工作。之后,又被分配到山东一个县,做了四个月的中学教师后,因为他突出的美术音乐特长,又被分配到该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他把主要精力转移到音乐当中,这一搞,就搞出了名堂。当时,团中央面向全国征集团歌,一共有五首入选,毛佩琦创作的一首入选。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得到了音乐界的广泛认可,后又被河北师范大学调去,担任该大学音乐系作曲理论课教师。
每每谈及音乐,毛佩琦便眼睛放光,顿时神采飞扬起来,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爱恋着的音乐,如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后来,当决定放弃音乐,选择历史作为一生的追求时,真是痛苦不堪——“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好光阴,莫错过;矮板凳,且坐着。”从此,他一头扎进了历史学的海洋里,开始了漫长的静坐冷板凳的生涯。
历史学,是一门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学问。毛佩琦选择明史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后,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抄录古籍,昏昏灯火,掩映黄卷。
“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读经以明圣人之用,读史以博古今之变。”历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严谨,文学使人快乐。
毛佩琦认为,历史学,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是博雅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但是文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也可以成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比如,研究造桥,造原子弹,要追根溯源,历史上有哪些失败和成功的先例等等。比如,要研究经济,就要研究、参考前五年、前十年,甚至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情况,以供借鉴。
学习好历史,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功。作为一个专业来讲,历史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要想真正深入进去,解读历史,还原历史,都是非常困难的。像马克思、毛泽东等很多历史上的伟人、名人,都曾认真钻研过历史,你能说他们屈才吗?你能说他们已经把历史研究透彻了吗?
历史学这门学科,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博闻强记很重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管子形式第二》里的一段话:“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历史,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一门单纯性的知识性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最重要的功能是——它教会人思考,通过这些思考,启示未来,指导未来。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知古可以鉴今,察往可以鉴来。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后者是前者的“遗传”和“变异”。深刻理解过去,我们才能知晓自己从何而来;深刻认识现实,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要走向何处。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谢短篇》中说:“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昏聩愚昧)。”晚清诗人黄遵宪说:“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因此,我们应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获取智慧和启迪。
毛佩琦强调,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党的各级各类官员,要以史为鉴,察古知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洁身自好,清慎廉洁。“且坐惟酬酢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
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网络占据人们日常空间、追求高升学率的情况下,毛佩琦呼呼广大青少年,一定要耐住寂寞,青灯黄卷,多挤出时间去阅读历史书籍,与历史人物对话,追溯历史事件,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不但可以树立高尚人格品格,还可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为将来成才成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摒弃电脑、手机的碎片化阅读,捧起纸质书,与经典对话,穿行在历史的隧道中,游弋在历史的长河里。
通过阅读历史,才能知道我们的国家的过去,更好的把握现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刻苦学习,勤勉奉献。
一个中国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必须熟悉自己国家的历史,否则,等于不知道自己的爹妈是谁。
通过阅读历史,才能知道我们的国家的过去,更好的把握现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刻苦学习,勤勉奉献。
一个中国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必须熟悉自己国家的历史,否则,等于不知道自己的爹妈是谁。
(本文作者赵炜系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馆员,本文转载自2015年12月23日《淮北矿工报》A3版三味书屋栏目。由赵炜参加的《最爱是中华》将于2016年1月1日晚上9:20在贵州卫视播出。)

新闻链接:
赵炜,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哈拉沁人,蒙古族。96年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英语系。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10年,现为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
从去年6月至今,凭借较渊博的知识和不俗的实力,经过严格选拔,赵炜先后登上了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已于04年7月11日播出)、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将于2016年1月1日晚9:20播出)、江苏卫视《一站到底》(将于2016年1月18日晚10点后播出)、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等较有影响的大型传统文化类节目,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从大三开始迄今,赵炜共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审计报》、《作家文摘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千余篇,很多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强影响,有的文章被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原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等领导批示。
用户登录